小學個案分享
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領導發展中心主任關譽綱教授主持,以「小學如何應用設計思維」為主題的實例分享。席間特別請來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女士、港灣學校預備及小學校長Christine Greenberg女士及民生書院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潘儷文女士,展開一場豐富又精彩的深度討論。
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宗校長分享學校於過去兩年推行設計思維,致力用教學模式打破根深於老師和學生的思維習慣:
- 『與學生和其他持份者建立關係』vs 『網絡虛擬互動』
- 『實踐學習』vs 『 背誦學習』
- 『解決現實世界問題』vs 『 專注課本知識』
宗校長指出,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,首要是尊重每位學生的獨特性與需要,從而提供不同的教學方式。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行設計思維,從重新設計課室開始,到重新設計課堂,以及師生關係:
1. 重新設計課室: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形式上課,例如站在高桌旁、用書桌、甚至坐在地上。校方聆聽了學生的需要,給他們提供不同選擇後,學生感到更被尊重、更自在,無形中建立了歸屬感。
2. 重新設計課堂: 老師先訂下學習目標,學生則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行選擇不同程度的難度挑戰。
3. 重新設計師生關係: 老師樹立一個好榜樣,透過示範表達個人情感和需要,老師與學生慢慢建立更緊密的關係,令彼此進一步了解、一起學習和成長。
港灣學校預備及小學Christine Greenberg校長認為,我們身處於充斥大量資訊、科技急速變化與發展的世代,難以預測學生的未來需要,學校更加需要調整並推行不同的教學模式。她引述著名教育家John Dewey:「若然我們仍以昨日一樣的模式去教今日的學生,等同扼殺他們的未來。」因此,港灣學校預備及小學在推行教育時,會不停反思並提出六個核心問題:
- 學校有否自測回饋機制? 持份者是否環環相扣,互相影響?
- 學校文化能否容納並推廣多元性?
- 學校如何界定成功並鼓勵不同類型的成就?
- 課程能為社區帶來甚麼影響和轉變?
- 課程能否為學生個人引發學習?
- 學校是否一個愉快學習的地方?
她在學校注入設計思維元素,學生的參與是其中的主要部份。
Greenberg校長分享了港灣學校如何運用設計思維處理現時教育所面對的挑戰,包括邀請學生加入校服設計委員會及學校裝修團隊等。「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,對學生及老師甚具意義,他們可以從中互相學習。」
Greenberg校長進一步強調,成功的定義需要更闊、更廣,更多元,不應局限在學術層面上。她認為閱讀、美術、縫紉、歌劇、創業技能同樣重要。評估方式除了選擇題、論文,還可以是執行任務。再者,她認為學校應注重 『良善』多於 『分數』,所以本校課程著重提升學生的品格及對整個社區的影響。於總結時,她提醒我們學校應該是一個愉快,甚至帶點傻氣的地方。
除了學生受惠外,潘老師也分享了設計思維對老師的得著:
- 改善與學生及家長的關係: 老師化身為主持人,而非指導角色,讓學生感到對等,能改善三方的關係。
- 更有效分配時間: 雖然老師可能需要時間來學習如何運用設計思維,但長遠而言,設計思維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,促使老師教學更輕鬆。
- 平衡身心: 省下來的時間讓老師可以騰出時間做運動或思考未來教學方式,從而獲得更多滿足感。
潘老師提供了一些小貼士,讓老師們也可以開展設計思維的教育旅程:
- 學習基本知識: 多看一些設計思維相關的教學資料,網上免費資源如IDEO、香港設計中心的Unleash! 網站 (www.unleashhk.org)
- 改變自己的思維、跳出舒適圈
- 由小處開始改變: 可以從小組開始,然後推廣至班別、級別以至全校
答問環節中,嘉賓講者們討論了如何說服同事推行設計思維。潘老師認為從自己開始改變最重要,因為同事會受推行設計思維所帶來的改變及成果所吸引。Greenberg校長表示,有時候我們傾向忘記學習是一種情感鍛煉,需要彼此帶動。宗校長指出,她著重關心老師面對的困難,同時照顧他們的需要。
參加者從嘉賓講者們的分享中明白到,設計思維將「教與學」帶回「以人為本」的初心,能替老師和學生在學習上解決各種難題。